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艾瑞爾.穆索維奇

艾瑞爾.穆索維奇
法國 / 先生

艾瑞爾.穆索維奇

Ariel Moscovici

個人經歷
2013 台中市政府「過去與未來之間」個展
2012 法國卡卡松藝術學院「半球體」個展
2012 花蓮東華大學「永恆時刻」個展​
2011 台北蘆洲國小「天地之間」個展
2010 新竹北埔明基友達基金會國際雕塑營「天地之間」個展
創作歷程
我的作品題材很多元,但多半是以同一個主題貫穿,我是圖將它們創作成某種形式,可以讓這些作品安住在這形式當中,成為能量真正的源頭,彷彿這些作品能自己呼吸。我想解作品呈現一個大自然或環境與人為作品之間的協調性與衝突性,用這些作品來喚起某種情緒、宏亮的聲音、優越的環境、天然或人為造成的損害。

我常用這大地來找到自己的方向,我所指的是我們頂天立地的這片土地。這就像數學的曲線,過往的回憶會是底部的曲線,而浮在表層的部分則代表當下,曲線上段則代表希望與未來。我有時也會用組裝的方式來創作,像是好幾個被隔開來的時間點所串起的一段旅程。一個故事就如同連環漫畫那樣,述說著一個形式誕生時所經歷的種種階段,負面的形式猶如地殼表面底下的那個洞,一個沒有實體空間般的容器,像是個考古地點那樣。隨著不同階段演變,如同大地構造作用力推擠造山一樣,出現了一種的形式,接著又有人為創造出的幾何建築。歷史是個可以經得起時間讓人一讀再讀,那樣的時間也許是線型,也許是環型。

「兩點之間」是表現車輛演變階段間的形式。

圓形的形式作品「競技場」就像市中心一樣,體現宇宙中心或肚臍的概念,創造出一個有次序的空間,四方環繞著層層高牆隔絕著外頭的世界,是個未知外來的圓形體。但是,這樣的堡壘並非完全封閉,螺旋般的高牆雖然區隔了裡外,但沒有併連在一起,兩兩之間留有一條狹窄的通道,彷彿讓城堡成了庇護空間。

「居住空間」是最明顯的建築結構,一系列的結構分成三個階段。這作品像是個私人的生華殿堂,表現出我心靈所嚮往的居住型式。
我的雕塑作品的造型常常是以鉅細靡遺的方式在詮釋,那是因為我認為簡單的造型會無法讓人瞭解被隱藏起來的真實面,因此,我用細節表現出來就可以讓一目瞭然,不用絞盡腦汁去釐清那繁複作品概念。但這樣的想法也可能有誤,因為往往都是變成是這細節在創造作品。

石頭、金屬、泥土這些所謂的傳統素材都是我所使用的語言,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創作的過程與結果而不是使用何種素材,再說,語言的目的不僅是用來溝通,也是用來定義文字,還有定義自我。

就一個這輩子曾經數次改變過自己語言的人來說,我覺得最適合我的片語是形式、容量、質地、細微差異以及顏色。

努力解釋創作背後的意義、方向與結構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這有可能會顯露或把一件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說得過於簡單(這對創作者本身或其他人都一樣),這樣做可能會對藝術的觀感變得無里頭、沒有重點。

我常常試著跟大家說:「面對我的作品,自己看就對了!」毋須任何解說,更沒有甚麼關鍵要點可言,我純粹就只是敞開每一道可能的大門,讓人能了解展出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