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杜多.度多羅夫

杜多.度多羅夫
保加利亞 / 先生

杜多.度多羅夫

Todor Todorov

個人經歷
​2010 中國唐山國際都市雕塑創作營
2009 台灣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戶外創作營
2009 中國烏魯木齊國際雕塑創作營
1999 台灣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戶外創作營
創作歷程
對我而言,雕塑是一種整合各種結構的手法,舉凡歷史、社會、到建築、拓撲、氣象方面的結構都包含在內。我帶入空間的物體與手勢,同時間有著不同層面的重要性。某方面來說,他們滿足了參觀者的期待,呼應一般對空間的認知想法。不過我的雕塑作品會讓參觀者更進一步地去觀看、感受與思考,讓他們悟到自己當下所處的位置,其實同時匯集各種的意涵在裡頭,促使他們在感官上與概念上的醒覺能再度延伸。

我開始研究該地點就物理而言的表層、光線、天氣型態與可達性,我學習它內部如何切分、如何分界、以及如何在它內部、彼此間與自體周圍移動。我認為物質上與理念上彼此間早已給予這個位置一個特殊的社會「地址」---這位置聚集著眾多作用、活動與各種連結。我參與跟這個位置相關的改變循環模式---來來往往的人潮、車潮與資訊,風和雨的模式,又或者是一日之間一年之間光線的改變。

我沒有掩蓋或者切換這些鮮明的特點,我反而試圖讓它們被看見,讓它們彼此相容合而為一,有時候,有個能不被改變的元素,那效果會是最好,但有時候,反倒是要有個容易受外力影響的元素,效果才會最好。

舉個例子,在一個平坦露天位置上,我擺放一個直立的物件當日晷,它能直立在那兒,是因為與水平的結構物之間有一股微細的抗力支撐著它,與那平坦的位置形成對比。在沒有離心結構或離心運動的情況下,這種在定點直立的元素,相較於觀賞者快速經過,亦成為相對的畫面。

雕塑作品引人注目,藉此讓周遭的改變放緩,特別是光的強度與方向,兩者皆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在一個陡峭傾斜的岩石位置,我擺放一系列的岩石構造物來短暫地盛水、將水塑形,最後再由不同的點讓水流順勢流下。水並沒有完全受阻,而是速度變緩,然後散開,接著才又加速流下,這個雕塑品使得這位置的表面距離與表面的品質改變其深度、速度、亮度與清晰度,這是對在那邊所上演的各種人類活動做的一種複雜的暗喻。

透過這樣的研究與適度的干預,我讓參觀者置身於這種指定地點的各種可能性。不論是他或是她,都成為了一個點,在那裏可以看得見也能感覺到物理的力量,不過也同時在抵擋這股力量,在那個與位置有既定模式與既定關係的點,可以選擇去回想起這個點,也可以將它置之不理。那是個無限可能的點,一個可以延續下去的點或可以改變的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