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家名錄
邱創用
臺灣 / 先生
邱創用
Chiu, Chuang-Yong
- 個人經歷
-
2006 中央研究院大型壁畫「躍昇」
2007 花蓮吉安璞石厝工作室啟用、附設璞石畫研習中心
2008 花蓮縣玉里鎮南向入口意象「印象城鎮」 - 創作歷程
-
走出玉里火車站,穿過民權路上的菜市場,「璞石藝術館」靜靜地坐落於民權路與中華路交叉口,這是「璞石藝術」的平臺基地,發展「璞石藝術」的重要推手──邱創用已在小鎮上默默經營、推廣40 多年。邱創用自1979 年起開始實驗設計璞石畫,直到2013 年各方支持下成立「璞石藝術館」這個平臺,有了空間,才不再需要四處借教室進行教學活動,也讓璞石藝術種子教師、璞石藝術多了一份無畏前進的安定力量。2016 年成立璞石藝術發展協會,與社區、校園互動交流,以團體之力深化璞石藝術文化。回溯投身於璞石藝術發展的始末,1979 年在玉里高中石工科任教的邱創用說:「只是想在傳統石雕上實驗不同的可能」。初始嘗試運用現有石材(大理石、蛇紋石、石灰石)的下腳料進行馬賽克式的拼貼畫作,三種石材在顏色變化上,僅有深淺黑白的視覺效果,對於創作而言是很大的侷限性。1986 年因應鄉土教學政策,學校開始將璞石畫作為一種特色課程,他意識到必須突破石材顏色、材質變化的限制才能讓璞石畫有更多可行性,這樣的想法讓邱創用自始至今不斷發現、挖掘可運用的石材素材。高硬度的花崗岩在裁切上需要耗時耗力,效果又不佳;低硬度的石材一裁即碎,無法成材。在尋找軟硬度適中的素材過程中,邱創用說:「幾乎看得到的石材都篩選嘗試過了」。所幸在花東溫泉地帶附近發現火成岩,因所含離子不同,顏色從綠色至紅色,開展出不同色彩的可能,這一關鍵讓璞石畫的發展出現曙光,1999 年正式命名「璞石畫」。隨著研究與開發與創作技法進步,璞石畫的細膩度也更加提升,邱創用發現璞石畫的作品主題與背景容易混淆,往往只能以白色背景作為區別,問題的源頭再次回到石材種類的限制。再一次讓他實驗異質媒材與璞石畫結合的可行性。他發現砂材與璞石畫石材並不違和,雖然砂材的顆粒感不能像繪畫顏料般細緻,卻能有塑造效果,呈現立體感。第一次將砂材運用於戶外作品是2002 年於太魯閣遊客中心所製作的作品《原鄉人》,這也是邱創用早期的璞石畫大型作品,《原鄉人》以泰雅族圖騰、顏色、器皿等文化元素為創作題材,利用壁畫形式呈現出當地人文精神。搭配地景石雕作品《谷跡》,以立霧溪意象為構圖基礎,在原石上以璞石畫的技術鑲崁黑熊、水鹿、山豬生態意象,兩件作品成功結合石雕與璞石藝術,整體創作呼應在地人文環境。若說砂材的開發是璞石畫前進的一大步,2003年「背膠解裂法」
的技術,則是將璞石畫帶入新的藝術里程碑。「背膠解裂法」是將石材背膠裁切成薄片,以塊狀進行創作運用,讓石材任由創作者依其創作形態裁切,石材敲碎的技法也依創作者的力道、落點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打破過去石材規格限制,讓璞石畫從工藝技法走向藝術創作,邱創用說:「璞石藝術的靈魂,沒有背膠解裂的技術,我們就沒辦法脫離傳統馬賽克式的工法」。2005 年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時,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長參觀展覽時,對於璞石畫這樣的表現形式感到興趣,便邀請邱創用於中央研究院放置一件作品。思索中央研究院的創辦精神與宗旨,邱創用創作了作品──《躍昇》,作品右側以書卷、甲骨文的意象象徵「人文」;以電子原子元素象徵「科技」,透過線條錯落產生動態視覺,把視線從右帶至左側穹蒼,象徵著人文與科技將文明帶入宇宙之際、展現無限未來,在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對於線條的嫻熟運用。邱創用直說線條是他喜歡使用的造型元素,在傳統石雕或璞石藝術中,都可表現強烈的速度感,透過線條的排列可讓作品更加生動。在漫長的創作歲月裡,邱創用對於石材的研發、技術提升從未間斷,不斷精益求精挑戰各種可能,2012 年成功研發重組石材
的技術,讓砂材、天然石材色調明顯增加識別度,與傳統馬賽克、中國石頭畫有了區別,如:蛇紋石岩色澤,經過美學、色彩調配,重組出深淺不同比例的顏色與顆粒感,這些技術的成功,將璞石畫創作推向更寬廣的創作視野。40 多年來,邱創用不斷思考如何讓璞石畫突破石材各種侷限,直到現在仍然持續研究,從素材上的多元、裁切方式、顏色變化,到技術層面的背膠解裂法、重組石材、創作技法精進,最後回到人文藝術層面的推廣。一路下來,每一種新的發現隨即帶來的就是新的挑戰。他說:「長時間實驗各種融合的可行性,創作歷程中常常會遇到挫折,但是也唯有摸透才有辦法突破。每一種石材有不同的背膠技術、裁切挑戰,這樣過程中也是自我挑戰,希望自己在研發過程中做到與『石』俱進。」從運用石材進行傳統石雕跨界到璞石畫的開創,原本僅是一種實驗性地嘗試,邱創用意外展開新型態的藝術特色與風格。談起石雕與璞石畫的異與同,他說:石雕是完整3D 立體石材雕刻,璞石畫則是運用石材薄片創作,兩者本身主要素材都是石材,並且仰賴著「雕」這個工法,不管是石雕或璞石畫,都講求基本功力,基本功力做好就有無限的可能。從石雕到璞石藝術,邱創用育才無數,早期培育石雕創作人才,至今推廣璞石藝術向下扎根,並於玉里源城國小已深耕十年,2015年學校邀請他以璞石藝術製作校門入口意象《璞藝薪傳》,校名以重組石材呈現色彩透亮的立體字樣,搭配學生創作,整座校園以璞石藝術妝點校園空間,突顯出學校特色,也讓璞石畫走入校園公共藝術的行列。《詩經‧ 小雅‧ 菁菁者莪‧ 序》:「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從石雕延伸實驗出璞石藝術,邱創用直說這是一條漫長且辛苦之路,尤其在偏鄉小鎮上默默經營與運作璞石藝術館,是很長時間的挑戰。值得欣慰的是「以前想要做的都到位了」,投身40 載青春歲月從基礎實驗到找尋新的技法,最終的心願便是希望讓璞石藝術落實在生活之中,讓璞石藝術的人文精神從玉里小鎮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