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家名錄
莊丁坤
臺灣 /
先生
莊丁坤
Chuang, Ting-Kuen
- 個人經歷
-
2013 台北皇翔建設皇翔御琚景觀石雕
2011 鶯歌富貴陶園-莊丁坤石雕木雕個展
1995 台中國立美術館典藏作品
- 創作歷程
-
國中畢業後,莊丁坤遠從雲林來到花蓮學習石雕,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玩泥土、製作玩具等,長大後因緣際會有機會接觸石雕,這也讓他更確定自己的選擇──投入石雕創作。
他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水牛系列的創作,在他的童年記憶裡,農作生活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從年幼時的視角望向比自己還要高大的水牛,牛身承載了比牠的身體還要更大的機具,來回田間,這樣的景象深深地烙印在莊丁坤幼時的記憶中。
莊丁坤說,以「水牛」為創作題材,是在1993 年《種牛》這件作品的泥塑完成時,才確立這份信心。在創作同時,他也投入水牛的各種研究,他說,在臺灣早期農業社會裡,水牛扮演著家庭中經濟支柱的角色,例如:有錢人家中可能擁有兩頭公牛,貧窮家庭多數只有一隻母牛。
水牛,除了反映每戶人家的經濟能力外,同時也伴隨著牧童的「面子」問題,從前小孩們喜歡用士林刀把牛角磨尖,因為在回家的路上,與其他公牛相鬥,勝算較大。如此,「水牛」扛起了許多戶人家的農耕經濟重擔,同時又被視為標記家庭財富、有關面子勝負的所有物,兩者的關係,在過去是如此的黏稠、密不可分。再進一步深入了解水牛在早期社會中所扮演的各種身分與角色,莊丁坤說:「在意念轉化為作品的過程中,才知道是一條辛苦的路。」
懷著家庭記憶的特殊情感,以及對於水牛本身形體、動態的熟悉,從早期掌握外觀上的寫實,接著走向寫意,再逐漸趨向極簡,用更少的話去表達更精確的語意。莊丁坤說西方的雕刻家擅於捕捉馬的動態、神韻,因為馬普遍地存在於他們的生活中,可以就近觀察,再熟悉不過,與只能在動物園見到馬的我們是不相同的。而對莊丁坤來說,牛對他來說就是最自然的存在了,直到現在,他如果開車途中看到牛就會停下來拍照;有時也會專程去牧場,觀察好幾個小時的牛群。他經驗豐富地笑說:「要在對的時間去,剛吃飽的牛都趴著睡覺,沒辦法捕捉活動中的姿態。」
除了對於題材的近身搜集,莊丁坤在石材上的擇選也非常地講究,《月圓(二)》這件作品,便是特別挑選了一塊具有特殊花紋的暖色系大理石,在貓頭鷹的背後,溫潤的圓弧透出了石材自然的紋理,像是天然的雲霧效果;而以水牛為題材的作品則傾向選用深色系的石材以呈現水牛的厚實、重量。對於不同材質紋理的挑選、應用,也同樣反映在其木雕作品的細節之中。
石頭原本是冰冷的東西,莊丁坤在處理媒材時則是想翻轉這種對於材質的預想。正常的雕刻步驟應是越磨越亮,而他的作品卻像是蓋了一層薄薄的紗,表面呈現微霧的溫潤質感,只有極少的局部呈現光滑的深色,像是在克制著作品中亮點的使用,這樣的效果來自製作過程中,他在拋光後還會再局部噴砂降低亮度,不同於其他雕刻家製作過程中通常是越磨越亮,他笑著說自己像是「倒退嚕」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