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蔡文慶

蔡文慶
臺灣 / 先生

蔡文慶

Tsai, Wen-Ching

1957-01-01
個人經歷
創作營
2020 台灣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戶外創作營
2017 智利 我們的公園國際石雕創作營
2017 台灣花蓮國際石雕戶外創作營邀請雕刻家
2015 法國CERISY LA FORET 國際石雕創作營
2013 俄羅斯奔薩第六屆Penza國際藝術創作營。
2010 台灣新竹第一屆BenQ國際藝術創作營。
2012 台灣新竹第三屆BenQ國際藝術創作營
2012 墨西哥 Toluca國際藝術創作營
2008 埃及亞斯文國際石雕創作營
2007 第二屆杜拜國際藝術創作營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006 歐盟計畫土耳其Yesemek雙年展創作營
2006 第五屆土耳其伊斯坦堡 BÜYÜKÇEKMECE 石雕創作營
2001 台灣花蓮國際石雕戶外創作營
1998 中國桂林 第三屆國際雕刻創作營
1996 日本鹿兒島名瀨市 日本奄美大島石雕戶外創作營

得獎紀錄
2014 台灣國防部中央科學院公共藝術首獎
2013 台灣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公共藝術首獎
2013 台灣台電蘆竹南興配電場公共藝術首獎
2012 台灣花蓮805國軍醫院公共藝術首獎
2010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大龍峒中繼住宅新建工程」公共藝術首獎
2010 台北縣蘆洲國小公共藝術首獎
2007 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新建工程公共藝術首獎
2006 陸軍專科學校公共藝術設置 《紀律與榮耀》中壢
創作歷程
蔡文慶於八0年代遠赴美國阿肯色州大學美術系攻讀藝術碩士,受到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影響,早期作品利用陶土、木材、磚等媒材創作,如《無題系列》、《對話系列》,他選擇抽離浪漫古典的美學情感,而著重於工業社會的旁敲側擊,專注理性與冷峻的機械結構,不管是身邊周遭的日常工具或建築形體,都是蔡文慶所感興趣的素材與靈感。創作的過程中,蔡文慶刻意地保留機器裁切的痕跡,保留材料原始的物質性,透過秩序規矩的重組,以簡潔有力的觀念性語言取代複雜雕刻的人為情緒,他的創作中不描繪對象的外在,更捨棄物件的詮釋,回歸到作品造型與材料自身,冷靜且沉穩地呈現自我存在的意義,企圖回應當下對於美學的思辨。

理性的結構安排,隨心所欲地切割材料,線條與造型的取捨與材料的雕刻程度,很隨心所欲的化為本能,這樣的行為不斷地重複,自然而然成為藝術家的語彙。「身為藝術家如果無感的話,做出來作品都是徒勞,當你一開始碰觸材料的時候你就必須對他有所期待,產生情感,開始想像作品終極的呈現,我做作品的時候一開始腦中會有個大略的構想,但計畫不是完全不變,形塑作品的同時,材料也會即時回應,這就是當下你跟作品的對話。」對蔡文慶而言,這段對話就像是作品自然而然地教導你怎麼創作,藝術家在找尋創作靈感的時候時常來自於上一件作品的習慣與記憶,不如預期的作品則會嘗試調整不同材料比例,或是造型上的編修,不斷地藉由創作與內在情感的交流,創造獨具個人的生命美學。

蔡文慶學成歸國後,原本想要發展陶瓷創作,但在過程中時常因為天候不佳的關係導致陶瓷風化而造成進度落後,朋友建議他嘗— 從幸福到至樂試石雕創作,因為石材雕刻的直接性,十分貼切蔡文慶的創作語彙,也不必再擔心陶瓷燒化不穩定的問題。1993 年蔡文慶來到花蓮師範學院(現為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擔任教職工作,也因花蓮蓬勃的石材產業以及當地政府對於石雕創作的大力支持,在創作風氣良好與豐沛資源的大環境下,專心投身石雕創作。這時期的創作,作品風格慢慢從理性幾何的概念演變到有機圖形的想像,蔡文慶找尋各式各樣的圖像以求表達內心私密感性敘事,像是《我去到我來自的地方》作品源自於一首詩或是一篇散文的重新書寫,「腳」與「階梯」兩個主要圖像元素安排在近似水池造型的兩側,使作品產生無形且不確定的方向性,實際上這兩種元素的巧妙安排,會不禁令人好奇到底是表達來自何方或去到何方?另外像是《盒裝鄉愁》、《重塑古典》裡的熨斗、鎖頭以及身體雕塑,皆透露出蔡文慶對於古典歷史的迷戀,雖身處現代,他仍試圖透過作品去想像過去遙遠的美感經驗,轉借後現代形式的手法,融合現代通俗用品的造型語彙,最後再契合石雕堅硬、沉重的材料語言,成為內斂且縝密的敘述。

蔡文慶將這些現成物圖像稱之為「異形(alien)」,藝術家並不刻意琢磨圖像的寫實性,對他來說這些形體並不是對象物的再現,而是藉由這些外來的有機圖像,結合原本擅長的抽象結構,透過看似對立的陰陽、剛柔、凹凸並置,巧妙適切地安排,讓有機圖像跟幾何抽象之間的對話,安穩且柔順地融合共存,體現藝術家內斂思考的美學涵養。這段時期的作品不僅明示了藝術家在創作道路上的進化與突變,也發展出另一種對於生命的感性書寫。

綜觀蔡文慶的創作歷程,藝術家不斷地將自身放置於對立關係之中,從早期理性結構的思辨,到近期的感性敘事;現代主義的崇尚到古典美學的緬懷,陰陽虛實之間的來回擺盪在這段關係中保持輕盈優雅的姿態,透過藝術創作探究了自身的生存訊息,更讓我們體悟藝術家豐富的美學底蘊,與那堅定豁達的生命意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