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原形・石語》石雕聯展

類別:展覽活動

時間:2018-01-10 (週三)2018-03-18 (週日)

地點:石雕博物館大廳、第二企劃室

地址:970 花蓮縣花蓮市文復路6號

開幕
《原形・石語》-鄭詠鐸、馬耀A-ki、劉金德、葉大莫那四人石雕聯展,今日(1/12)於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博物館舉行開幕茶會,花蓮縣文化局局長陳淑美、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處長陳建村、外交部東部辦事處大使徐光普、花蓮縣議員笛布斯‧顗賚、花蓮市公所秘書蕭民隆、立法委員徐榛蔚服務處副主任曾鄭駿洲、花蓮縣議長賴進坤服務處助理陳昱潔、花蓮縣議員施金樹服務處主任黃金山、花蓮縣議員游淑貞服務處特助李紳旭、花蓮縣石彫協會理事長黃清輝及前理事長馮朝宗、花蓮縣木石藝術協會理事長王乙亮、花蓮縣洄瀾詩社理事長余國強、大漢技術學院教授蔡印來、東華大學老師吳柏熹及蔡文慶、國軍英雄館館長池歆華,皆與會出席。



本次展覽自107年1月10日至107年4月10日止,假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博物館展出,特別邀請在地藝術家鄭詠鐸、馬耀A-ki、劉金德、葉大莫那等四位,聯合展出以原住民為題的作品,將族群文化、神話傳說、部落生活以及美學經驗,透過石雕語彙發聲,除與自我對話,並向觀者發言。



石雕家鄭詠鐸是來自花蓮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早期以精緻化工藝雕刻為主,如今作品遍佈花蓮各處,具象、抽象兼具,題材以原住民神話、人物、傳統文化、部落故事、傳統舞蹈姿態為主,亦將自己部落生活記憶融入創作之中。雕刻的方式也從細膩的具象表現,到以簡單的線條呈現抽象的精神,而每件作品表現出不同的層次,刻劃出阿美族的文化底蘊及動態之美,並且屢獲大獎,目前位於大本部落的「山磊雕」是鄭詠鐸的工作室,也是鄭詠鐸的創作基地。

 

阿美族的馬耀A-ki,14歲進入石藝工廠起,經歷嚴格技術養成,焠鍊出紮實的功底,這個時期馬耀為客戶而雕。但當馬耀發現自己出身的文化漸漸走向沒落,感慨之餘,其雕刻之路有了轉變。1997年馬耀成立「馬耀雕房」,於代工之路外另闢新徑,從這個時期開始,馬耀為自己以及族群文化而雕,馬耀常將自身情感、對土地及文化的熱愛,與對自然尊崇的信仰提煉出來,展現形與力之美。2015年起「馬耀雕房」自南濱搬遷至加灣,經過馬耀巧手整理成為集工作室、展場、原民風味餐之複合式空間。



劉金德,德魯固族族名「沙仁」亦為其工作室之名,雖出生於花蓮縣萬榮鄉西林部落,年幼時就跟著家人離開部落,退伍後經朋友的介紹在石雕工藝品工廠一做就是十五年,這些年開啟了劉金德在石雕技術的養成和對石材的認識。曾經,帶著嘗試藝術創作的心,劉金德前往埔里向楊英風的弟子鄧簾懷學習,其後再回到花蓮找尋在他心中失落已久的部落文化。跟隨舅舅在部落生活,重新感受部落氣息、獵人文化、部落故事、以及神話傳說,一點一點由鑿刀之尖轉化成作品。無論是狗、豬、原民故事、或是其他系列作品,線條簡潔俐落、紋理處理到位,粗獷中兼具細膩為其作品共同特色。



葉大莫那是道地的客家子弟,自小生長在花蓮秀林鄉文蘭村,從十二歲開始跟著太魯閣族耆老上山打獵,十八歲開始投入太魯閣族文化研究與田野調查工作,自此五十餘年創作不輟。葉大莫那長期深入太魯閣族傳統領域,拜訪耆老,深入探查族群遷徙歷史,並詳細紀錄各種文化面向。由於深入領略太魯閣族文化歷史,令葉大莫那以原住民為主題的作品,神韻特別突出,尤其是人像石雕系列作品。莫那創作媒材多元,包含畫筆、相機、石雕、銅雕、水彩、鋼筆等。幼年隨父親學畫,十四歲開始創作平面石雕,十六歲開始立體人像雕刻至今。大型石雕作品在許多地方皆為地標。



在花蓮這塊土地上,原住民是重要的存在之一,石頭是重要的存在之二,當此二者相遇,敲擊出一件又一件石雕藝術品。以原住民為題的石雕家群體,創作力豐沛,透過石雕語彙發聲。時而敘事、時而寄情、時而狂嘯、時而低吟。從文物構成的視界回望過去,在無文字記載的長遠時代裡,原住民群體即已留下眾多以石說事的深刻痕跡。本檔展覽邀請四位藝術家,在這個時代透過石雕,繼續述說原住民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