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參觀
「照見─黃清輝個展」暨「昵 Intimate─溫岳彬個展」聯合開幕茶會
時間:2018-04-19 (週四) 至 2018-04-19 (週四)
聯合開幕茶會現場
石雕博物館震後全新風貌
舉辦「照見─黃清輝個展」暨「昵 Intimate─溫岳彬個展」聯合開幕茶會
因應0206震後修繕長達1個月閉館整修後,4月石雕博物館以全新展場及展出內容呈現新貌,4月20日上午10時30分由文化局辦理「照見─黃清輝個展」暨「昵 Intimate─溫岳彬個展」聯合開幕茶會。出席貴賓包括施金樹議員、立法委員徐榛蔚服務處田家榮副主任、賴進坤議長服務處陳光明特助、秀林鄉公所曾秀英秘書、花蓮縣文化局陳淑美局長、花蓮縣洄瀾詩社余國強理事長、璞石藝術家邱創用,與及石雕家史蒂芬‧伍德沃(紐西蘭籍)、約瑟夫‧維希(法國籍)、馮朝宗、莊丁坤、林樹德、鄭詠鐸、蔡文慶、張育瑋、魏永賢、柳順天、劉金德、黃河、邱裕欽、王標、葉權賢及宏盛大理石董事林信宏等貴賓,到場祝賀二位展出藝術家展覽圓滿成功。
黃清輝,畢業於國立藝專雕塑系,學生時期從泥塑入手,透過廣泛接觸多元媒材,進而跨足石雕領域。1993年為深入學習雕刻移居花蓮,師事雕塑名家許禮憲,以理論與實務並行之方式學習,逐步建立起對於雕刻的知識與技巧。1998年起,黃清輝積極投入公共藝術領域,為花蓮石雕藝術界投入公共藝術之先驅,二十餘年來創作不斷,在全國各地遍佈近五十件作品,是石雕界有名的「公共藝術案常勝軍」。約莫20年前初從事創作之際,黃清輝便有用作品紀錄生活的想法,期許自己能真誠面對創作,用作品感動他人;而他也將這樣的理念應用至公共藝術,「親和力」成為他著墨的重點。常年經營公共藝術之經驗,讓黃清輝累積與個人創作不同之視野,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為一座聯結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是屬於大眾的一項資產。
2002年,是黃清輝創作的低潮期,歷經經濟及創作瓶頸,但也在那年他參加高雄公共藝術公開徵選獲得第一名,不但重新燃起創作希望,也思考跳脫以往的創作思維,嘗試創作不同風格的系列作品。他說:「唯有改變才能跨越了自己、放空自己,獲得更多。」黃清輝的創作,總是不斷地在修正、演變。
這次個展共展出約35件作品,除了自學生時代的泥塑作品,也有歷年來創作的一些戶外公共藝術圖像,以及近期生活事件有感的創作。同時,更延伸嘗試其他材料的組合,帶些實驗性質。他認為:「在生活中,我們經常不自覺被社會主流觀念所框架,經常覺得這個(樣)『無用』或『沒價值』,一昧地追隨或緊抓住一種集體的價值觀,或許這就是『苦』的源頭。無用之用亦是有用,存在就是意義。所謂『價值觀』是世人建構出來衡量事物價值的方式,人來自自然、宇宙,本應是一體,只要能學習以自然宇宙的高度去思考生命,就能發現生活中更多的驚喜與不平凡。」
溫岳彬,畢業於義大利卡拉拉藝術學院雕刻系,旅居義大利15年學習並從事雕刻創作,曾師事知名藝術家尼可拉斯‧貝萃(Nicola Bertoux)、薩璨如等,累積了扎實深厚的創作觀念及技法,2013年返國成立個人工作室。長期生活於藝術之都,「藝術」的存在對於溫岳彬來說如同空氣一般,每天都能看到大師級的作品被運用或放置在各個不同的場域,這段生活經歷讓他對古典人體雕刻產生濃厚興趣,開啟他嘗試將古典雕刻技藝與東方人文哲學思想融合之創作方向。
完美的人體比例一直以來是西方古典雕刻所追求的目標,東方藝術一向致力於呈現自然的和諧與平衡,溫岳彬的創作則結合兩者,致力將東西方藝術的精髓融合轉化為自我的創作語彙。創作命題以「人」為探討核心,雕塑風格擅長捕捉人體形象細微片刻間散發出的生命魅力,並找出人和生活中看似平凡事物之間的微妙聯結,透過雕塑書寫出如哲學般的生命意義詮釋。本次展出作品為溫岳彬近年創作,大致分為三個系列,包括「枕」、「貝」及「種子」系列共14件,透過每件作品的陳述,慢慢帶領觀者深入藝術家的創作世界。
陳淑美局長表示,為讓花蓮鄉親及國內外遊客能有更好的觀展品質,石雕博物館歷經一個月整修,無論是在硬體、軟體設備上都做了相當程度的提升更新,新的展覽也很精采,歡迎大家4月20日起至6月20日止至石雕館參觀優質展覽。
舉辦「照見─黃清輝個展」暨「昵 Intimate─溫岳彬個展」聯合開幕茶會
因應0206震後修繕長達1個月閉館整修後,4月石雕博物館以全新展場及展出內容呈現新貌,4月20日上午10時30分由文化局辦理「照見─黃清輝個展」暨「昵 Intimate─溫岳彬個展」聯合開幕茶會。出席貴賓包括施金樹議員、立法委員徐榛蔚服務處田家榮副主任、賴進坤議長服務處陳光明特助、秀林鄉公所曾秀英秘書、花蓮縣文化局陳淑美局長、花蓮縣洄瀾詩社余國強理事長、璞石藝術家邱創用,與及石雕家史蒂芬‧伍德沃(紐西蘭籍)、約瑟夫‧維希(法國籍)、馮朝宗、莊丁坤、林樹德、鄭詠鐸、蔡文慶、張育瑋、魏永賢、柳順天、劉金德、黃河、邱裕欽、王標、葉權賢及宏盛大理石董事林信宏等貴賓,到場祝賀二位展出藝術家展覽圓滿成功。
黃清輝,畢業於國立藝專雕塑系,學生時期從泥塑入手,透過廣泛接觸多元媒材,進而跨足石雕領域。1993年為深入學習雕刻移居花蓮,師事雕塑名家許禮憲,以理論與實務並行之方式學習,逐步建立起對於雕刻的知識與技巧。1998年起,黃清輝積極投入公共藝術領域,為花蓮石雕藝術界投入公共藝術之先驅,二十餘年來創作不斷,在全國各地遍佈近五十件作品,是石雕界有名的「公共藝術案常勝軍」。約莫20年前初從事創作之際,黃清輝便有用作品紀錄生活的想法,期許自己能真誠面對創作,用作品感動他人;而他也將這樣的理念應用至公共藝術,「親和力」成為他著墨的重點。常年經營公共藝術之經驗,讓黃清輝累積與個人創作不同之視野,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為一座聯結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是屬於大眾的一項資產。
2002年,是黃清輝創作的低潮期,歷經經濟及創作瓶頸,但也在那年他參加高雄公共藝術公開徵選獲得第一名,不但重新燃起創作希望,也思考跳脫以往的創作思維,嘗試創作不同風格的系列作品。他說:「唯有改變才能跨越了自己、放空自己,獲得更多。」黃清輝的創作,總是不斷地在修正、演變。
這次個展共展出約35件作品,除了自學生時代的泥塑作品,也有歷年來創作的一些戶外公共藝術圖像,以及近期生活事件有感的創作。同時,更延伸嘗試其他材料的組合,帶些實驗性質。他認為:「在生活中,我們經常不自覺被社會主流觀念所框架,經常覺得這個(樣)『無用』或『沒價值』,一昧地追隨或緊抓住一種集體的價值觀,或許這就是『苦』的源頭。無用之用亦是有用,存在就是意義。所謂『價值觀』是世人建構出來衡量事物價值的方式,人來自自然、宇宙,本應是一體,只要能學習以自然宇宙的高度去思考生命,就能發現生活中更多的驚喜與不平凡。」
溫岳彬,畢業於義大利卡拉拉藝術學院雕刻系,旅居義大利15年學習並從事雕刻創作,曾師事知名藝術家尼可拉斯‧貝萃(Nicola Bertoux)、薩璨如等,累積了扎實深厚的創作觀念及技法,2013年返國成立個人工作室。長期生活於藝術之都,「藝術」的存在對於溫岳彬來說如同空氣一般,每天都能看到大師級的作品被運用或放置在各個不同的場域,這段生活經歷讓他對古典人體雕刻產生濃厚興趣,開啟他嘗試將古典雕刻技藝與東方人文哲學思想融合之創作方向。
完美的人體比例一直以來是西方古典雕刻所追求的目標,東方藝術一向致力於呈現自然的和諧與平衡,溫岳彬的創作則結合兩者,致力將東西方藝術的精髓融合轉化為自我的創作語彙。創作命題以「人」為探討核心,雕塑風格擅長捕捉人體形象細微片刻間散發出的生命魅力,並找出人和生活中看似平凡事物之間的微妙聯結,透過雕塑書寫出如哲學般的生命意義詮釋。本次展出作品為溫岳彬近年創作,大致分為三個系列,包括「枕」、「貝」及「種子」系列共14件,透過每件作品的陳述,慢慢帶領觀者深入藝術家的創作世界。
陳淑美局長表示,為讓花蓮鄉親及國內外遊客能有更好的觀展品質,石雕博物館歷經一個月整修,無論是在硬體、軟體設備上都做了相當程度的提升更新,新的展覽也很精采,歡迎大家4月20日起至6月20日止至石雕館參觀優質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