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參觀
「OPEN敞開吧!- 吳奇娜鐵雕展」於石雕館展出
時間:2018-10-26 (週五) 至 2018-10-26 (週五)
OPEN敞開吧!- 吳奇娜GINA WU鐵雕展
「OPEN敞開吧!- 吳奇娜鐵雕展」於石雕館展出
展出日期:107年10月26日(五)至11月30日(五)
展出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第一企劃室(花蓮市文復路6號)
花蓮縣文化局近日邀請到國內少見製作大型鐵雕藝術的女性藝術家吳奇娜至石雕博物館展出,本次個展共展出大型作品4件、中小型作品9件,共13件。10月26日上午舉辦開幕茶會,出席貴賓包括花蓮縣文化局副局長曾之妤、十二籃實驗藝廊策展人周耕俐、秀朗蘭園負責人馬天官、花蓮縣石彫協會理事長鄭詠鐸、石雕家馮朝宗、黃清輝、邱裕欽等,以及花蓮市公所秘書林仲川、徐榛蔚立委辦公室主任柏江生、立委蕭美琴辦公室特助黃軒柏、縣議員施金樹服務處主任黃金山、縣議員游淑貞服務處特助李紳旭等嘉賓到場祝賀。
吳奇娜,自幼生長於藝術家庭,父親為臺灣知名藝術家吳炫三先生,源於這樣的血緣背景,很多人都認為她會成為一位藝術家是「理所當然」,但幼年時由於父母常於國外及臺灣各地旅行創作,與她聚少離多,在隔代教養的成長過程中,吳奇娜並未真正接受藝術訓練和教育,家人也從不期盼她走上這條路,或許也因此她一直以來都選擇隱藏甚至刻意忽略自己的興趣取向及天賦。
成大歷史所畢業後,她曾從事過博物館、文案企劃等不同工作,但內心總是有一種無法填補的空虛。偶然在創作中,吳奇娜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從此利用閒暇時間不斷創作。2013年,是吳奇娜人生最低潮的一年,一方面忙碌的工作無法平衡自己對藝術創作的時間渴求,一方面隨著女兒的出生,自己又新增了一個「母親」的角色,蠟燭兩頭燒的結果,讓她必須有所取捨,最後她選擇正視自己心底的聲音,毅然決然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旅程。
當她第一時間告訴家人自己將投入創作的這個決定,父親卻在電話另一頭直接否定,然而這樣的打擊並沒有讓她打消念頭,反而激勵她更加積極創作並投入各項藝術競賽及展出機會。短短五年間,吳奇娜已在台中、台北、新竹、彰化等地,甚至是國外如新加坡、日本等地有豐富的展出資歷。回首過程十分艱辛,她也終於了解父親最初反對她的心情,更理解作為一位「藝術家」所要面臨的現實模樣,如今她對能從事創作的每一分一秒都格外珍惜。
吳奇娜的創作,沒有學術訓練的束縛,一切靈感源於生活周遭。她從不先設定任何主題或構圖設計,她認為一旦先有意念,想像就會受到理性知識的限制,為了不受理性想法的束縛,她最初只是隨手拿起身邊的廢紙板,隨意剪裁凹折,再讓這個形狀引導想像,自由發展成形,表達創作當下最直接的感受,取代一般創作者習慣以手繪、攝影或電腦為主的草稿,做完後她將這些「小模型」或「草稿們」收納在盒子裡,她笑稱:「這些草稿,乍看和垃圾只有一線之隔。」
累積一段時間後,她篩選出部分滿意的小模型,開始考量將之放大為立體造型作品,經過媒材、成本、保存方式等諸多考量,最終選擇以「鐵雕」作為自己創作的媒介代表及品牌標誌,嘗試在鐵與空間的建構變化以及鐵材本身的迷人質感如鏽蝕變化的細節中,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風格特徵。她說:「鐵雕,本身具有原始感與堅毅力量,很能代表一位女性決定在39歲開始投入藝術創作的勇氣!」
談起自己鐵雕作品的風格特色,吳奇娜認為「書寫的氣韻」及「敞開的心眼」是她作品形式的兩大重點。因為喜歡書法,她捨棄雕塑枝微末節的小細節,純粹以書法的極簡線條來表現作品型態(如動物、人形)的氣韻;她認為書法是將「氣」貫注於一筆一畫間,我們雖然閱讀的是文字─撰寫的軌跡,但是在字裡行間,真正讓人感動的卻是氣勢磅礡的無形氣韻。此外,她也深受禪學與道家影響,在作品中運用大量的留白呈現陰,以充實雕塑立面的陽,陰陽交融,在虛與實之間,作品自然產生一種氣韻流動,以此破除「時、空」的既定觀點。另外,在作品結構中,吳奇娜特別重視穿透性孔洞或開口的設計,她稱之為「心眼」,這些開口看似隨意安排、自由產生,然而卻展現作者創作意念的中心思想─「敞開心眼去看世界」,同時這也是吳奇娜創作歷程至今想要與觀者分享的感動。
「OPEN敞開吧!- 吳奇娜GINA WU鐵雕展」自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第一企劃室展出,歡迎前往參觀。
展出日期:107年10月26日(五)至11月30日(五)
展出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第一企劃室(花蓮市文復路6號)
花蓮縣文化局近日邀請到國內少見製作大型鐵雕藝術的女性藝術家吳奇娜至石雕博物館展出,本次個展共展出大型作品4件、中小型作品9件,共13件。10月26日上午舉辦開幕茶會,出席貴賓包括花蓮縣文化局副局長曾之妤、十二籃實驗藝廊策展人周耕俐、秀朗蘭園負責人馬天官、花蓮縣石彫協會理事長鄭詠鐸、石雕家馮朝宗、黃清輝、邱裕欽等,以及花蓮市公所秘書林仲川、徐榛蔚立委辦公室主任柏江生、立委蕭美琴辦公室特助黃軒柏、縣議員施金樹服務處主任黃金山、縣議員游淑貞服務處特助李紳旭等嘉賓到場祝賀。
吳奇娜,自幼生長於藝術家庭,父親為臺灣知名藝術家吳炫三先生,源於這樣的血緣背景,很多人都認為她會成為一位藝術家是「理所當然」,但幼年時由於父母常於國外及臺灣各地旅行創作,與她聚少離多,在隔代教養的成長過程中,吳奇娜並未真正接受藝術訓練和教育,家人也從不期盼她走上這條路,或許也因此她一直以來都選擇隱藏甚至刻意忽略自己的興趣取向及天賦。
成大歷史所畢業後,她曾從事過博物館、文案企劃等不同工作,但內心總是有一種無法填補的空虛。偶然在創作中,吳奇娜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從此利用閒暇時間不斷創作。2013年,是吳奇娜人生最低潮的一年,一方面忙碌的工作無法平衡自己對藝術創作的時間渴求,一方面隨著女兒的出生,自己又新增了一個「母親」的角色,蠟燭兩頭燒的結果,讓她必須有所取捨,最後她選擇正視自己心底的聲音,毅然決然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旅程。
當她第一時間告訴家人自己將投入創作的這個決定,父親卻在電話另一頭直接否定,然而這樣的打擊並沒有讓她打消念頭,反而激勵她更加積極創作並投入各項藝術競賽及展出機會。短短五年間,吳奇娜已在台中、台北、新竹、彰化等地,甚至是國外如新加坡、日本等地有豐富的展出資歷。回首過程十分艱辛,她也終於了解父親最初反對她的心情,更理解作為一位「藝術家」所要面臨的現實模樣,如今她對能從事創作的每一分一秒都格外珍惜。
吳奇娜的創作,沒有學術訓練的束縛,一切靈感源於生活周遭。她從不先設定任何主題或構圖設計,她認為一旦先有意念,想像就會受到理性知識的限制,為了不受理性想法的束縛,她最初只是隨手拿起身邊的廢紙板,隨意剪裁凹折,再讓這個形狀引導想像,自由發展成形,表達創作當下最直接的感受,取代一般創作者習慣以手繪、攝影或電腦為主的草稿,做完後她將這些「小模型」或「草稿們」收納在盒子裡,她笑稱:「這些草稿,乍看和垃圾只有一線之隔。」
累積一段時間後,她篩選出部分滿意的小模型,開始考量將之放大為立體造型作品,經過媒材、成本、保存方式等諸多考量,最終選擇以「鐵雕」作為自己創作的媒介代表及品牌標誌,嘗試在鐵與空間的建構變化以及鐵材本身的迷人質感如鏽蝕變化的細節中,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風格特徵。她說:「鐵雕,本身具有原始感與堅毅力量,很能代表一位女性決定在39歲開始投入藝術創作的勇氣!」
談起自己鐵雕作品的風格特色,吳奇娜認為「書寫的氣韻」及「敞開的心眼」是她作品形式的兩大重點。因為喜歡書法,她捨棄雕塑枝微末節的小細節,純粹以書法的極簡線條來表現作品型態(如動物、人形)的氣韻;她認為書法是將「氣」貫注於一筆一畫間,我們雖然閱讀的是文字─撰寫的軌跡,但是在字裡行間,真正讓人感動的卻是氣勢磅礡的無形氣韻。此外,她也深受禪學與道家影響,在作品中運用大量的留白呈現陰,以充實雕塑立面的陽,陰陽交融,在虛與實之間,作品自然產生一種氣韻流動,以此破除「時、空」的既定觀點。另外,在作品結構中,吳奇娜特別重視穿透性孔洞或開口的設計,她稱之為「心眼」,這些開口看似隨意安排、自由產生,然而卻展現作者創作意念的中心思想─「敞開心眼去看世界」,同時這也是吳奇娜創作歷程至今想要與觀者分享的感動。
「OPEN敞開吧!- 吳奇娜GINA WU鐵雕展」自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第一企劃室展出,歡迎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