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參觀
2019花蓮石雕藝術營人才培訓計畫成果發表展
類別:展覽活動
時間:2019-08-15 (週四) 至 2019-09-15 (週日)
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二樓特展室
地址:970 花蓮縣花蓮市文復路6號
2019花蓮石雕藝術營人才培訓計畫結訓暨成果發表展
記者會流程
一、時 間:108年8月15日(四)上午10:30
二、地 點:本縣石雕博物館大廳
三、參加對象:
指導老師:許禮憲、楊正端、邱裕欽
參訓學員:郭孟柔(高雄師範大學創作組碩士班)
曾薇如(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吳奕璇(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詹秋容(藝術創作者)
江郁航(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工與首飾創作組畢業)
黃亮俞(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汪冠宇(臺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
黃暐翔(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
四、邀請對象:花蓮縣石彫協會會員、本縣媒體、本縣文化志工隊
五、流程:
10:00-10:30 報到
10:30-10:35 介紹與會者
10:35-10:40 頒發感謝狀及結訓證書
10:40-10:45 長官致詞
10:45-10:55 貴賓致詞
10:55-11:15 學員分享創作心得(8位)
11:15-11:18 與會者合影
11:18-12:00 媒體、貴賓及師生交流、餐敘
2019花蓮石雕藝術營人才培訓計畫花絮
【一支草一點露】(8/12)
美感就是所有點滴到位的完美整合。
郁航 / 手搓的層度,已經到了400號數,用砂紙加水搓磨石材表面,就像女孩做美容一樣,把毛細孔變小,顯得光彩亮麗~(可與未磨前比較)
奕璇 / 開始幫小猫咪清理整潔,清清耳朵,修修毛髮,準備走秀。
秋容 / 讓她表面柔順,媽媽保護小孩的溫柔力量。
冠宇 / 把鳥羽受光反射面磨亮後擁有力道傳神。
孟柔 / 與邱老師討論稍微調整讓造形有變化。
暐翔 / 繼續嘗試風格延續的各種可能,走出框。
亮俞 / 一點一滴處理細微夾角,視角。
薇如 / 修調後手搓表面處理,溫柔與力量的協調。
【熱燙報導~ 8/15 成果展出爐 ! 】(8/10)
謝謝 更生日報 宗璋哥,昨晚才剛說完,今早就收到了,哇~墨字都還是燙的哦~ 為您獻上花蓮最夯的石雕藝文最熱燙報導。
→倒數4天。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contents_page/0001291245
【石雕-花蓮藝文特產】(8/9)
感謝 更生日報 謝宗璋哥哥,他確實是位很稱職的戰地記者,是我們的好朋友,總是面對各種不同條件與狀況,親自提著熱心到現場為花蓮石雕活動採訪與推廣,讓更多人發現這裡的可愛。
下次說不定我們就一起著開吉普車去礦區,又是另一種石材追根溯源的體驗哦~
時間越來越逼近了,同學們的作品也越來越極致,記住楊正端老師的提醒 : 每顆石頭都有其命運,開光後能與任何人相見都是一件最美好的緣份。
→倒數5天。
【甲你攬牢牢】(8/8)
攝影師雅成哥和我說 : 他很想幫忙推黃亮俞的作品去朋友的婚紗公司,因為看到就想到江蕙的那首歌「甲你攬牢牢」,不妨現在就來上網一邊聽一邊看作品,一定很有感覺。
現在越到細胚後期,機器的使用頻率就漸漸降低,細節修整的工作漸漸轉換成手工了,手部的控制還是最靈活全面的,但這階段的工作很難看到進度,因為質感只能靠點滴心血的累積,最高境界~純手搓啦~
今日最美師生 老師邱裕欽&學生曾薇如 (她在擔心明天的颱轟,怕影響進度,心驚驚,因為作品超多細節。)
→倒數6天。
【說到細節 - 不容易被發現的小紙團】(8/7)
作品已經都正式進入整修階段了,大家開始調整細節與表面修磨處理。
說到細節就想起許老師說過一件事,那是他1987年去日本大阪出差,他看日本人都很愛乾淨,就想說嘿嘿…來測試一下,他就在住處桌子的第二根腳後面放了一個不容易被發現的小紙團,就出門了,回來後就發現不見了。這事讓他有感受 : 事情做的好,不是技巧問題,而是態度。
【狀態】(8/6)
認真的神情最美。
→倒數8天
【研討會 Symposium】(8/6)
昨晚到青培營作家住處拜訪他們,結果發現在開研討會(symposium),彼此分享與欣賞作品,對作家的作品提出一些感想和反饋,覺得超棒的 ! 一天的疲累竟然到了晚上仍興致勃勃,充分感受到對創作的純粹與熱愛。
有人說 : 做作品必須進入一種狀態,比方說要獵山豬,獵人就必須讓自己像顆樹。
這群創作家生活在一起,透過創作分享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拉近人們彼此的心靈,就是創作營 (symposium) 的真諦。
【刻苦耐勞】
我問:郁航(左下)今天過的如何啊?
他說:很累 ! 很好玩 !
這回答就是喜歡做石雕的感覺,和柳順天老師分享的一樣,享受「刻苦耐勞」後的踏實,在疲憊的身軀裡頭,滋養出滿滿舒服的成就感。
倒數計時,還有九天青培營就結束嘍~讓我們一起期待作品的完美呈現,並好好感受作者們的心情。
承上篇文 作品芯棒的設置,精準平衡。(上圖)
【精準平衡】(8/4)
好像是在討論有關「洞」、「芯」、「重心」、「平衡」的事~
這和石雕有什麼關係,到底…
答案會在往後的分享裡,謝謝大家不斷持續的愛護與關注哦~
【跟著石雕遊花蓮】(8/3)
要能忍受炎熱的天氣、
要能忍受汗水淋漓的不適、
要能面對所有軟硬體的缺乏、
要能解決每天都會遇到的小意外、
還要能專心的在各種情況下工作及創作....
以上種種,都是石雕藝術工作創作者的日常!
小編今天特別溜去看看由花蓮縣文化局主辦,
「2019花蓮石雕藝術營人才培訓計畫」的學員情況,
從作品進度到學員們之間的互相討論、競爭,
以及導師們在旁的督導及協助,
心裡很感動,也很非常感謝許禮憲老師、楊正端老師、以及邱裕欽老師,三位指導老師及學員們的熱情。
自2015年開始,花蓮縣文化局舉辦第一屆的人才培訓計畫,三年多過去後,再回頭看時,雖然明知道很辛苦,但卻發現每一屆都還有學員們持續的朝藝術創作這條路挺進,這也是給予花蓮縣文化局及每一位石雕老師們最大的鼓勵以及持續辦理的動力。
作品進度持續完成中,學員們認真的態度也讓導師們教的超起勁,讓我們一起期待成果發表的那天吧!
【座談會~】(8/3)
感謝更生日報記者 謝宗璋 大哥為我們報導
昨天下午是一美麗的座談會,花蓮縣文化局長江躍辰溫馨表示學習石雕並不輕鬆,由衷欽佩這群學員甘願在炎炎夏日下努力學習,謝謝為石雕藝術傳承接棒,更謝謝許禮憲老師、楊正端老師、邱裕欽老師,教育付出的辛勞。未來文化局會更努力的愛護這花蓮最美的寶。
本次座談請到了六位在地的石雕作家與老師,為大家分享了關於:
1. 從零開始的創作:鄭詠鐸、林立仁
2. 工藝轉彎到藝術:葉權賢、陳哲偉
3. 公共藝術經驗談:蔡文慶、柳順天
此三大議題目的是分享在花蓮石雕世界裡,不同時光背景下,好好”活下來”的案例,我們都知道藝術經營並不容易,但石雕工作者是如何生存的呢?
花蓮石雕工作者有一部份是從早期刻工藝品轉型到刻佛像,再轉到藝術創作完整經歷畢業的,這一路經歷了中國大陸代工的崛起使得花蓮石作產業沒落,國家公共藝術的推動以及文化局辦理花蓮縣國際石雕創作營,刺激石雕工作者自我風格養成,又為創作界開啟另一扇窗,因此安排本三大主軸議題,藉由老師們石雕生命歷程的分享,擴張成面,讓學員們參考不同背景出發的石雕工作者,是如何在顧及生計的條件下,並持續藝術創作,走出自己的道路。
分享其中重要議題與精神:
1. 代工25%、工藝15%、創作25%、教育25%、交流10% 的收入比例是講者藝術生活的支撐,那你的呢?想想看 ? 組合出屬於自己的創作生命地圖。
2. 從委託製作衍生出自我的風格,一直被要求改這改那,怎麼變成這樣,但是我喜歡,你們有這樣的經驗嗎?
3. 在作品的形式表現上,「少就是多」,已經被說爛了! 是為了少而少、多而多,美而美,還是剛剛好就好,前題是什麼 ? 你認為呢?
4. 為何刻大衛像是藝術而刻關公是工藝 ? 你有想過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
5. 藝術性和公共性能並存嗎?作品就要很神聖不能很好玩、很療癒的嗎?
6. 面對普世對藝術價值評判不必太在意,「創作要認真但面對結果不必當真」。是否為比賽結果、同界的眼光或自我混亂,而自我否定呢?
7. 什麼是我,無我 ? 為何創作要先從我出發呢?
凡事沒有絕對,只有相對…
我們多受益良多,並由衷的說,這是花蓮縣文化局辦的最強的講習,聽者有福了~多是學校說不出來最真切的心路心法。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contents_page/0001289182
【座談會資訊來囉!】(8/1)
8月2日 (星期五 ),在美術館有座談會,歡迎大家來參加,來和石雕家們聊一聊。
【神秘的義大利氣錘 II 】(7/31)
今天電訪了台灣石雕工具達人 董明龍 老師,以下是他針對義大利氣錘專業的講解。
CUTURI 公司從1870年起以做手鑿工具起家,在空氣壓縮機發明之後,開發這一系列的氣錘,是專門 for 石雕工作用的哦~而它與日系按柄式的小蜜蜂不一樣的地方是,只要打開氣閥就一直震動,氣閥開到最小也可很平均出力。一共從大支到小支有 Z R S T U V A E P D 10種型號,越大支力量越大速度越慢,反之越小支力量越小速度越快,所以Z R 力大無比根本不是人在用的,而像手指頭丁點大的 D 就很能用來修整細節,是石雕工作者們的好朋友,薇如用的那支是 U 型的,給大家參考。
另外和大家分享學員們在作品中胚階段處理的過程~
班長:下課 !
同學們:謝謝 董明龍 老師 !
【神秘的義大利氣錘 I 】(7/30)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薇如切了一刀後,
許禮憲老師走了過來,然後問 :這刀是誰切的 ?她說:我切的。許老師笑著說 :我不信。之後走開,然後又走回來,他問說這是什麼 ? 她說:義大利氣錘。許老師離開又回來,得意洋洋的拿出他的法國氣錘,打打打…,結果輸給了義大利的力道,失落的離開了…,義大利隊進球。
楊正端老師說:有毒哦…,薇如說你打看看,打打打………,結果無法自拔,感覺石彫協會又要團購了,義大利再進球。
邱裕欽老師,笑…,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義大利又進球,共得三分。
明天義大利氣錘真面目即將揭曉。
【感謝請勿使用】(7/29)
今天許禮憲老師使用了”請勿使用”的那塊石頭,透過氣動錘、氣槍與各種造形的爪刀,示範了各種質感的表現工法,也唯有石頭可以被鑿出這些充滿魅力的個性,讓我們一起透過眼睛來欣賞吧~
【揪甘心~】(7/27)
同學認真就是為師者內心裡最大的欣慰,很好~很好~
很順利的從”粗胚”進入”中胚”階段,拿料雕形。拿料由外而內,表面處理由粗到細,細節由大到小,修行由身到心。
【可愛小草模】(7/27)
小小的夢想以後會變成怎麼樣的石雕作品呢?
【咱們不期而遇】(7/26)
許老師看了學員的作品說,怎麼都做的那麼精準,做自己的作品不必,又不是代工 ! 你們應該在過程多感受,從石頭裡學習,就從口中自然的說出一句畢卡索的名言。
「我從不尋找,只是發現。」
【一日石頭故鄉之旅】(7/25)
今日行程 : 學員+文化局導覽志工+老師們,一共四五十人,一起浩浩蕩蕩的到幾個精選重點參訪,了解到了石頭產業、石雕藝術與設計轉型在花蓮特色發展的脈絡。
上午 馮朝宗工作室 - 柳順天工作室 - 慶修院
下午 石資中心 (石材業的演進) - 後山山後( DIY 馬賽克拼貼) - 台開心農場
【請勿使用】(7/23)
大前天楊春森老師讓同學們嘗試使用鑿岩機鑽孔,並使用迫釘將石材取下,這是石雕前期形塑粗胚快速取料的方式,這種方式製作,速度快也節省鋸片的消磨,畢竟只要鑽幾個孔就能把局部的石材去除。
但小編內心充滿疑問,因此問了楊正端老師 : 老師啊…一塊石頭形狀完整,做啥把它崩一角啊~要示範何不去找其他不規則的石材,而且許禮憲老師也說 : 這花蓮白大理石紋路很美。(內心甚覺可惜~)
但楊正端老師回答說 : 「每顆石頭都有其命運,這都是注定好的。」
才發現「請勿使用」這四個字,許老師已經從這崩下的石塊裡發現東西了,淡定。
【接力棒】(7/23)
每次看到老師細心的指導學生,都會有種莫名的感動,技藝的傳承與生命的繁衍,是相輔相成的一代傳給一代。
學徒就像塊料,似乎命中注定將被塑造成更屬於自己的靈魂 !
【ㄋㄟㄋㄟ 補給站】(7/21)
昨天花蓮縣文化局局長江躍辰、副局長曾之妤、視覺科科長馮祺婷,到青培營創作現場給予學員們鼓勵打氣,上課時應多積極掌握實際操作的機會,並期許大家創作蒸蒸日上,加油 !
【跟著藝術家看世界】(7/21)
許禮憲老師說 : 我有一次刻石頭,刻斷了,結果看到兩隻兔子,就趕快撿起來刻,之後刻著刻著,又看到一隻在後面 (眼神感覺像小孩發現糖果) 。
許老師經典語錄 : 藝術家是一種人,而不是一種職業。
【從天光講到天暗】(7/19)
雕塑大咖楊春森老師來嘍~今天就讓學員們先腦洞大開一下,老師先說明創作石雕的歷程,然後講述美國求學創作的轉捩,接著分享往後更多種形式的表現藝術,還說 : 他的作品永遠讓人看不出是自己的脈絡,因為只有想做就做。
老師說 : 不論是觀念還是視覺,創作要突破都要先改變以往的思維與慣性,比方說柳丁是食物,在老師眼裡是材料,就能創作成雕塑。同理石頭如果不只是材料而是一種哲學,那是不是就有更多表現上的驚喜 ? 反正創作若沒有徒勞無功的過程,哪來結實纍纍的成果,嘗試才會發現更多可能。
楊春森老師 : 春之森藝術有限公司 負責人。
青色山脈 : 今天課程地點,很有質感的地方。
【心血.新血】(7/18)
今年是花蓮石雕青培營的第四屆,整合型計畫的最後一年了,”解決石雕人才斷層”的問題是本局向文化部提案的初衷,很多計畫並非無中生有,都是咬著牙的一些信念而成,努力這些年來,也慢慢受到年輕一輩的重視,本次新成員中有台大商管系畢業的汪冠宇 (左)、高師美術所的郭孟柔 (右上)、南藝大的江郁航 (右中)、北藝大的黃亮俞 (右下)、英國自由創作家詹秋容(點一下+2),有新人就有新氣象,讓我們一起歡迎並期待他們的成果。
【 On my way ! 】(7/18)
今天起的幾天內是草模發展與石材準備的黃金時期,草模與石材,是決定一件作品成敗的關鍵。
今年再次入選的 2018年金牌學員,曾薇如(紅色工作服)、吳奕璇(藍色格子襯衫)、黃暐翔(橘色頭套),早已摩拳擦掌擦破皮了,今天一到現場馬上禪定,如火如荼的展開工作。
讓小編不由自主掉下感動的眼淚。
很高興你們熱愛石雕,花蓮真如其名開了花。
【離他遠一點 ^~^】(7/18)
今天是開工的第一天,楊正端老師拿起12英吋的大關刀,在卡拉拉大理石上劃開序幕,被攝影師精準的補捉到了 ! 感覺上像是可愛的小雞們,遠遠看著母雞挑戰什麼似的。
大關刀
專業品名為角磨機或研磨機,而石雕業者稱之為“關刀”,有沒有很英雄蓋世的感覺啊?其實小編也是被這名稱所吸引。
卡拉拉大理石
卡拉拉是義大利地名,那裡產出世界知名的白色大理石,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就是用此種石材雕刻出經典大衛像的。
【正式開訓】(7/18)
就在昨日,2019石雕藝術營人才培訓計畫於
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 正 式 開 訓 !
花蓮縣文化局副局長 曾之妤表示,文化局自104、105、107年連續辦理三屆「石雕藝術營人才培訓計畫」,超過10所共23位學員曾於暑期來到花蓮Homestay,體驗花蓮人文及進駐石雕家工作室學習,活動後更有學員自動加入在地石彫協會成為新血,獲得廣泛回響。
開訓記者會中更由本屆指導老師 許禮憲、楊正端及邱裕欽等3位將雕刻工具傳遞郭孟柔、曾薇如、吳奕璇、詹秋容、江郁航、黃亮俞、汪冠宇、黃暐翔等8位學員,除了象徵師傅的傳承之外,更正式開啟為期一個月培訓之路。
八位學員將於7月17日至8月15日進駐花蓮石雕大師許禮憲老師工作室學習,並偕石雕家楊正端、邱裕欽兩位老師聯合教學。師資以老、中、青不同世代石雕家視野及教學方式,從實作中磨練創作經驗,指導每位學員完成一件作品。
雖然才剛開訓,但小編已經開始期待成果的呈現了。
本屆重量級師資相信對於石雕藝術創作有興趣的學員們將會是非常~非常~非常~的有幫助!培訓過程中小編將會不定期的到現場探班並側拍記錄在這兒與大家一起分享,感謝每一位支持本活動的長官、貴賓、學員以及對石雕藝術一直默默支持與關注的你們,因為有你,才得以讓活動更加精采!
【開訓囉】 (7/17)
花蓮縣文化局「二○一九第四屆花蓮石雕藝術營人才培訓計畫」,十七日正式開訓嘍~
沿襲上屆採聯合工作室型態,並搭配許禮憲、楊正端、邱裕欽以老、中、青三世代老師的視野及教學方式,從實作中磨練創作經驗,指導學員完成作品。
為期一個月的活動中,文化局將安排縣境石雕文化之旅及座談會等,帶領學員參觀本縣各地石雕家工作室及歷年石雕藝術季戶外大型作品,期待學員結訓後展現最精采的成果。
一、開訓時間:108年7月17日(三)上午10時30分
二、開訓地點: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中庭
石雕,是花蓮重要的藝術代表產業,過去因地利上豐富的礦脈及石材資源,幾十年來許多石雕家選擇在花蓮成立工作室,長期從事創作,使這裡成為石雕之鄉,近年卻因少子化、科技趨勢掛帥等整體環境問題,讓這門技藝產生人才斷層之危機,為培力石雕新生代,致力提供永續性的友善石雕學習環境,並傳承花蓮特色產業,希望透過青年培力為花蓮注入新血,打造花蓮成為石雕藝術家的搖籃。
花蓮縣文化局自104、105、107年連續辦理三屆「石雕藝術營人才培訓計畫」,超過10所共23位學員曾於暑期來到花蓮Homestay,體驗花蓮人文及進駐石雕家工作室學習,活動後更有學員自動加入在地石彫協會成為新血,獲得廣泛回響。今年亦秉持前三屆累積的基礎賡續辦理,招募更多有志於石雕創作的年輕人到花蓮學習,為花蓮「石雕之鄉」的品牌打出口碑。
今年5月報名期間總計收到31件投件,女性多達21件佔三分之二,學生與社會人士比例15:16,可見大專院校藝術系所學生及自由創作者對於花蓮石雕藝術環境友善及創作實力的肯定,願意投入石雕藝術創作領域。本屆入選八位學員有郭孟柔、曾薇如、吳奕璇、詹秋容、江郁航、黃亮俞、汪冠宇、黃暐翔,來自新北市4位、台中、屏東、宜蘭及花蓮各1位,值得一提薇如、奕璇、暐翔等3位學員是上屆培訓學員,恭喜他們再度入選累積藝術能量。
沿襲上屆「聯合工作室」型態,八位學員將於7月17日至8月15日進駐花蓮資深石雕家許禮憲工作室學習,並邀請石雕家楊正端、邱裕欽為聯合教學師資,以老、中、青不同世代石雕家視野及教學方式,從實作中磨練創作經驗,指導每位學員完成一件作品。期間文化局也將安排縣境石雕文化之旅及座談會等,帶領學員參觀本縣各地石雕家工作室及歷年石雕藝術季戶外大型作品,讓參訓學員在花蓮度過一個月豐富而有意義的課程,期待學員結訓後的發表成果展。